1315202-31 李丽
“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觉慧与觉新何尝不是日日戴着面具,与高宅里的人虚与委蛇。他们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同胞亲兄弟的他们,带着血缘而来,然而上帝仿佛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把他们生的如此相异。正如那个时代被割裂成两半,他们也是世界的两极。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宅里,做的却是两种梦。
觉新是封建大家长的传人,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面旗子,他摇旗呐喊,要把传统思想一路传承。而觉慧则是受过新文化和西方文化浸染的新青年,他恨死了这吃人的旧思想,一心想把高宅里的人从那陈腐深渊里拉出来。鲜明的对比使俩人的形象更鲜活,也更完美地诠释了俩人截然不同的思想方向。
也许如西方哲学所说,人生来便是带着使命的,每个人的使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造化也不同。觉新作为高家的嫡长子,出生伊始他毕生的责任与义务便是高家,他承载着高家的希望、祖父的殷切期望以及母亲的谆谆教诲,往后几百口人都要仰他鼻息,他推不掉,更逃不得。觉慧是蜜罐里长大的嫡三少爷,他有父母的宠溺,兄长的眷顾,朋友的追捧,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他生来一切都有,作为最小的孩子他甚至可以向长辈撒气,更有底气和这世界对抗。他俩的性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生来不同的使命注定了未来不同的道路。这种矛盾的写照使得人们不自觉进入他俩的内心世界,与之共享人世颠沛流离。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与行动的知识分子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觉新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他听话,是父母眼中的孝子,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他听从父母之命娶了门当户对的瑞珏,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梅表姐,后梅表姐抑郁成疾,患肺痨而逝。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把身怀六甲的瑞珏赶去城外荒郊的茅屋,觉新虽觉得这犹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瑞珏的生命。作者把觉新身上的迂腐、愚孝、懦弱、无能尽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恨他入骨,却又写他有优秀的品质,才智多谋,聪明好学,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曾想过做化学家,去德国深造。这种矛盾让觉新这个人物显得很饱满wFF0C使人对他恼得咬牙切齿却又心疼他的委曲求全。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唯一出路。
觉慧是新世界的“领军人物”,他走在思想的前沿,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很有正义感,和家中下人以朋友相称,怒斥不平等行为。而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大胆反抗,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觉新的逆来顺受令他十分反感,他崇尚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所以在觉民的婚事上大力支持他逃婚。他藐视封建等级制度,和丫鬟鸣凤大胆相爱。后来鸣凤被封建逼死,这让他心灰意冷,最后选择永远离开。一系列叛逆的行为看似是积极,前卫的,又无一不在透露觉慧的幼稚,不成熟。作者花大篇幅描写觉慧的反抗,又在小细节上凸显他的单纯,旨在让读者为他的勇敢行为酣畅淋漓的同时沉思这种行为的不成熟性。觉慧身上的矛盾感并不如觉新强,但是由作者细笔描绘显得觉慧这一人物十分鲜活。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十分莽撞,冲动,但他却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作者有意将觉新与觉慧两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做鲜明对照,以更完满地表达《家》的思想主题。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追求。一个是封建社会的殉葬者,一个是封建社会的求生者。作者把截然相反的两种命运穿插在两兄弟身上,更昭示着那个时代的吃人本质,无疑是出色的表达手法。
从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时代走出来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作者用矛盾塑造了觉新,又耗费精力磨炼出觉慧,通过对比描写指出脱离封建只能靠奋起反抗,顺从只会助长旧礼教的顽固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