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102-22 张丽君
高中的时候,我就想去看《边城》里的边城,去看翠翠的吊脚楼,看沱江的水和凤凰的人。大学有了时间,我们计划着便出发了。
那日,我们早睡早起,神采奕奕,火车一直在行驶,从清晨到黄昏,也许是因为天气很好心情很好,我没有一丝倦意。到吉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儿晚上是没有路灯的,路边大概是金属片反射着车灯的光,蔓延出前方公路的轮廓,嗯,这真是个极好的创意!
在车上一直闭目养神,司机说,凤凰快要到了,做好下车准备,我第一次看见凤凰古城,在沱江两岸,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不尽人意的是才走了一小会儿便感饥肠辘辘,赏景的心境全被消磨殆尽。吃过饭我们找到提前订好的旅馆,价格不贵,环境倒不错,从落地窗向外可以看见大半个凤凰城,沱江水轻轻缓缓地流着,泛着麟麟灯光,清澈的倒影,静谧地安睡。时近凌晨,而对岸的酒吧里,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远远地听见弹吉他,唱歌和尖叫的声音,霓虹灯映在窗帘上一闪一闪。我对这里的酒吧颇有好感,也许是喜欢绿色的空啤酒瓶吊在外墙上装饰得别有韵味,也许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元素结合得如此恰当,或者因为白天坐在门前梳着中分头轻弹浅唱的青年和在他脚边酣睡的小猫。
第二天,是被鼓点声吵醒的,微风拂着窗帘飘飘,天空旷远明净。穿过巷口的石阶,尽头是沱江,两岸边的小街,大部分店面都已营业,有摆小摊的,卖点挂画,发夹,手链这些小玩意儿,还有民族风手包,书包,坐垫等,上有图腾刺绣,手工制品,价格奇高。我买了一些枇杷,个大,皮黄,便宜又好吃,是一个苗族老人用背篓背来卖的,他说是今天清早新摘的,还带着清翠的绿叶。路边好多卖花环的,大都是面容和蔼的老奶奶,边织边卖,她们会在你经过的时候笑盈盈地说,“姑娘,买个花环吧”,你无法拒绝,漂亮的花环,戴在头上,心情愉快,时间长了滑到脖子上变成项圈,就索性拿在手上吧。行走的女孩儿,大都编着五颜六色的头绳,名副其实一道别样的风景。在虹桥上,穿着苗服留影,摄像的阿姨说我表情僵硬,把镜头转向旁边笑容灿烂的男生,竟一时忘了我才是掏钱的“上帝”,这儿的人果真淳朴。
游人如织,走走停停,街上不时有佩戴古朴银饰,穿着靛蓝扎染裙装的瑶家阿妹,或背着篓从游人中轻快走过,或端坐店面静候光临的顾客,或一边播放梵音一边用梭在传统织布机上编织亚麻披肩。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玻璃吹画,以及格调清新远古的骨饰、银饰品,无一不渗透着朴素迷人的巫楚气息。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一半岸上一半水中与对岸的古城弯弯曲曲顺水而去,一串串灯笼从吊脚楼两侧檀木雕花屋檐上垂下,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虹桥可观凤凰八景,东岭迎松、南华叠翠、奇峰挺秀、溪桥夜月、龙潭渔火、楚阁回涛、山寺晨钟、兰径樵歌尽数览于眼底。河岸的水车不停地转动,积年沉淀的声音嘶哑而沧桑,古桥木栏在岁月的暮鼓晨钟和沧桑变更中耐人寻味。沈从文故居在这里,他笔下的凤凰古城是精致的、悠然的,舒缓的,如诗如画,恬静淡远。古城墙下,近处黛水,远处青山,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不息的生命,延续着古老神秘的文明,自然与人文在这里毫无唐突的交汇,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气息在这里完美融合……
古城人美,凤凰景美,食物味美,姜糖,红糖与姜拉成丝,切成块,甜里带辣。木锤酥,加了花生米芝麻之类的干果,甜而不腻,口齿留香。五月,乌梅熟了,小小的,圆圆的,紫蓝色的果肉,甜中带酸。虾饼是小虾米用淀粉粘成一个圆饼,用油炸出来,闻着带股腥味儿。沱江小鱼,细细的,长长的,油炸过后用辣青椒炒着,嘎嘣脆。血粑鸭,鸭血拌着糯米,鸭肉紧而不柴,滑而不油,嫩而不腻。腊肉,或以青椒,蒜苗炒,或以土豆加佐料炖,外焦里嫩,奇香无比。米酒,米散汤清,蜜香浓郁,浓而不沾,稀而不流……
古城的一切扑朔迷离,神秘而浪漫的魅力,常使游人流连忘返,来时,沿着幽思千载的青石板街,胡乱地不知拐了几个弯,又穿过了几条小巷,直到腿软脚酸,时至下午四点半,我们忘记了从何而来,只好问路而归。回去洗了个澡,睡了一觉,醒来已是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烟笼沱水月笼纱,灯火楼船,彩影荡漾,薄雾中的凤凰古城因少了尘世纷扰,尤显寡淡、淸宁。
我以为这儿的时光会慢慢地摇,却也过得飞快,清新的空气,灵秀的山,寂静的水,淳朴的人,我留恋的还有凤凰八景,吊脚楼,水车,青石板路,以及旅馆的落地窗。而我只是个游人,不是归客。